本帖最后由 daojianwuhen 于 2014-4-26 14:38 编辑
日前,有杭州网友起诉360安全浏览器侵犯隐私一案有了新的进展。据北京网络行业协会电子数据司法鉴定中心的司法鉴定报告,明确证实了360产品安全可靠:“360浏览器并不上传用户的帐号和密码,上传浏览网址记录是为了检查用户访问的网址是否可疑”。
随着此份鉴定书的出炉,围绕360产品是否侵犯用户隐私终于在司法层面有了定论。而在2012年,360公司已经主动将产品送至中国信息安全测评中心、工信部下属中国软件评测中心两大权威机构检测,两大权威机构的报告均显示360浏览器安全、可靠。有业内人士分析称,自360公司进入搜索领域之后就甚嚣尘上的用户隐私疑问终于在行政和司法层面都有了定论。
此外,因涉嫌发布“360浏览器窃取用户隐私”虚假报道而引发的360诉《每日经济新闻》一案目前也正在上海市徐汇区法院审理,相信很快也将水落石出。
司法鉴定证实360浏览器安全可靠 北京网络行业协会电子数据司法鉴定中心出具的《鉴定报告》来自原告代{过}{滤}理律师提交的证据,该报告显示:“360浏览器并不上传用户的帐号和密码,上传浏览网址记录是为了检查用户访问的网址是否可疑”,360浏览器上传浏览网址记录,是360“广告云拦截”功能,不存在收集用户隐私的情况,此功能是所有安全软件的通行做法,目的是采用技术手段拦截可疑网址和虚假广告。
据了解,目前360安全中心平均每天为用户拦截虚假钓鱼网址近2000万次,其中虚假证券300万次,彩票欺诈400万次,假药网站500万次;同时,360还将相关可疑网址信息与北京市公安局网络安全保卫总队共享,联合发起成立“北京网络安全反诈骗联盟”,共同打击网络诈骗和网络犯罪。
此外,360旗下的360浏览器、360杀毒等产品也均已经过公安部严格检测,是国家许可发行的合法安全软件。
该鉴定报告的结论是对此前网络红人方舟子、匿名帐号“独立调查员”、《每日经济新闻》等机构和个人提出的质疑,进行了明确的回击。
系列恶意诉讼“背后黑手”浮出水面 事实上,自360公司2012年进入搜索领域之后,360浏览器侵犯用户隐私的种种传言集中爆发。网络红人方舟子、匿名营销账号“独立调查员”、《每日经济报道》曾以各种各样的方式,不断质疑360产品侵犯用户隐私,但其“证据”大多来自于市场传言和360公司的竞争对手,始终没有出现过任何一位真实的用户表明自己的隐私信息遭到窃取。
当“公关战”的效果大大削弱之后,“诉讼战”端倪初露。据悉,在杭州用户起诉360前后,还有四起类似的“用户起诉360”案件出现,而且这一系列案件有着诸多共同之处:原告均无任何技术背景,庭审现场不出庭,诉讼质证全部委托律师;起诉时间接近、起诉材料雷同;诉讼请求、诉讼内容、诉讼标的一致。
而代{过}{滤}理这些所谓“用户起诉360”案件的律师们则与一家互联网巨头公司渊源不小。比如代{过}{滤}理杭州用户出庭的律师王某,恰恰是这家互联网巨头公司法律顾问的同门;这家互联网巨头公司,其法务总监的同学还代{过}{滤}理了另一起用户起诉360案件,而曾见诸网络报道中的江西某律师事务所也与该互联网公司颇有渊源。
如此一系列的巧合之下,难免让人怀疑这背后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有组织、有预谋的发动恶意诉讼。这一系列的恶意诉讼不仅浪费了国家的司法资源、扰乱了正常的法律秩序,更有可能将互联网行业的不正当竞争带向一个危险的地步,而且组织恶意诉讼本身已经是严重的违法行为。
而上述一系列案件中,大多已被法院驳回或撤诉,各地法院均判定“360不存在泄露用户隐私行为”。其中,青岛法院于2013年7月对原告的起诉予以驳回,判定360根本不存在泄露隐私行为;南京案件中,原告证据不足于2013年8月撤诉;2013年底,上海也碰到类似案件,法院不予立案。
“泄露隐私”质疑有望终结 2012年360公司进军搜索领域后,网络红人方舟子、网络匿名帐号“独立调查员”以及《每日经济新闻》等个人及媒体,纷纷质疑360产品“涉嫌泄露用户隐私”,将“莫须有”的罪名强加于360之上,随即又出现了数起“用户起诉360”案件。
360公司表示,无论抹黑360的手段、形式如何变化,其本质都是因为360触动了巨头们的利益。只要360不断的挑战巨头,针对360的公关战、诉讼战就不会停止。与以往相比,这一系列的恶意诉讼行为更加恶劣,其目的就是绑架司法、破坏市场公平竞争。360已经向司法和行政部门实名举报相关证据,要求对涉案的相关法律从业人员进行调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