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0672|回复: 3
收起左侧

[讨论] 三星最新旗舰850 PRO的3D V-NAND颗粒可能是TLC模拟MLC?(转)

[复制链接]
皮可西
发表于 2014-8-29 20:12: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皮可西 于 2014-8-29 20:22 编辑

转自PCEVA
原帖地址http://bbs.pceva.com.cn/thread-97880-1-1.html
作者neeyuese



两个月前,三星发布了新一代SSD旗舰——850 PRO。其搭载的全新32层3D V-NAND颗粒,一时间成为了众人关注的焦点。这里我们暂时先不讨论新技术本身,只谈一个由容量带来的疑惑。

相信不少人已经看过外站的850 PRO评测,比如AnandTech出的。在AnandTech的评测中,提到850 PRO所使用的颗粒,容量是86Gbit/Die。




对于86Gbit这个数字,包括我在内不不少人都有疑问,因为这个数字并不是常见的2的n次幂,比如64Gbit或者128Gbit。那么86Gbit这个数字究竟是怎么来的,下文来揭晓。

三星说过,用在850 PRO上的是第二代3D V-NAND。根据三星官网的消息,三星于2013年8月开始量产第一代2bit MLC 3D V-NAND,使用40nm制程24层工艺提供了128Gbit的单Die容量,当时采用此款颗粒的SSD产品一直没有被正式定义过型号,只有480GB和960GB两个容量的标示,可想而知三星当时并没有大量生产,只是做做形式,在各方面还在进行改进中。




直到现在,采用了此款颗粒的三星的企业级产品845DC PRO终于现身,它采用的依然是24层的第一代2bit MLC 3D V-NAND,搭配28% OP后容量变成400GB/800GB。




经过1年的调校,使其达到稳定态QD32下4KB随机IOPS破50000的性能和全盘容量每天10遍写入的耐久度,只不过价格也不菲,平均每GB需要2.5美金左右,直指Intel DC S3700。在本站精英玩家nighttob最近的帖子《SSD中的新与旧》 中他提到“任何一款产品,从刚上市到成熟稳定,都需要一个时间的过程”。由于这款第一代24层3D V-NAND是做为企业级产品用的,因此三星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进行调校。为何三星不在企业级的845DC PRO上采用最新发布的第二代32层3D V-NAND颗粒呢?这又印证了nighttob在帖子中说的“消费者来帮SSD厂家完善自己的产品”,三星是依靠850 PRO的用户来帮未来的企业级产品完善品质。

3D NAND这个新领域需要异常严谨的探索过程,不过一旦入门后,第二步就是尽可能地降低成本,来做到利益最大化。三星推出的第二代3D V-NAND。在依然使用40nm制程的情况下,Die尺寸缩小接近1/4,但层数从24提高到32,而容量反而降低到86Gbit。怎么第二代在物理指标与前代接近的情况下,容量反而下降了?难道是三星良心发现,转做小而精了?当然不是,据我了解,这可能是直接把原本的TLC颗粒模拟成MLC使用,使得原本128Gbit的TLC颗粒缩水了1/3的容量,变成了86Gbit的MLC颗粒。(三星还会继续通过逐步提高层数以实现更大容量,直到1Tbit/Die,同时制程维持40nm不变)

接下来就提供一些信息,看看是否如我所说的那样,由TLC模拟而来。

第一部分:我个人猜测86Gbit的由来







上图是一颗128GB容量的三星850 PRO内部照,图片来自TweakTown网站。这块盘上有2种型号的颗粒,分别是K9HQGY8S5M和K9LPGU8S1M各2颗。一个是2Die封装,另一个是4Die封装,因此整块盘一共有12个Die。用SSD总容量128GB除以12个Die,得到每个Die容量就是86Gbit。

对于86Gbit这个奇怪的数字,我觉得有3种可能:
1.        三星真的做出了86Gbit的容量;
2.        三星故意在颗粒内部留OP来提高性能或者耐久度;
3.        三星用TLC屏蔽1bit来达到MLC的效果(MLC每个cell是2bit,而TLC每个cell是3bit)。这是可能也是最符合常理的,86正好是128的2/3。

为了找出答案,自然要进入下一步。


第二部分:如果说颗粒封装外面的编号不作数的话,那么我们可否从晶片上找出一些信息呢?

以下这些晶片照片来自各大业内的研究实验室,这些照片是Die真正的编号,非外部封装编号。

我们先从840 PRO开始分析吧。







初代840 PRO采用的是21nm MLC颗粒。拿128GB的840 PRO的颗粒封装图来看,我们看到是由4颗256Gb(32GB)的K9HFGY8U5A-CCK0颗粒组成。这些颗粒内部的Die照编号是什么呢?




https://chipworks.secure.force.c ... SAM-K9HFGY8U5A-CCK0
如图,Wafer编号K9GCGD8U0A,其中
K9=Samsung NAND Flash
G=MLC
CG=64Gb
D8 = DDR 8bit Access
U=2.7v ~ 3.6v
0=普通
A=第二版

也就是说K9HFGY8U5A-CCK0内部是由4个K9GCGD8U0A(64Gb=8GB)组成的32GB容量。


那么我们再看看初代840采用的 21nm TLC,拿120GB的840的颗粒封装图来看,我们看到是由8颗128Gb(16GB)的K9CFGY8U5A-CCK0颗粒组成。这些颗粒内部的Die照编号是什么呢?





https://chipworks.secure.force.c ... SAM-K9CFGY8U5A-CCK0
如图,Wafer编号K9ACGD8U0A,其中
K9=Samsung NAND Flash
A=3bit MLC = TLC
CG=64Gb
D8 = DDR 8bit Access
U=2.7v ~ 3.6v
0=普通
A=第二版

也就是说K9CFGY8U5A-CCK0内部是由2个K9ACGD8U0A(64Gb=8GB)组成的16GB容量。和前面840 PRO颗粒相比,内部Wafer区别是MLC和TLC的区别,这是完全2条产线生产的。

接下去来看这个是840Evo改版后的19nm TLC颗粒,拿250GB的840 Evo的颗粒封装图来看,我们看到是由2颗1024Gb(128GB)的K90KGY8S7M-CCK0颗粒组成。这些颗粒内部的Die照编号是什么呢?












https://chipworks.secure.force.c ... SAM-K90KGY8S7M-CCK0
如图,Wafer编号K9ADGD8U0M,其中
K9=Samsung NAND Flash
A=3bit MLC = TLC
DG=128Gb
D8 = DDR 8bit Access
U=2.7v ~ 3.6v
0=普通
M=第一版

也就是说K90KGY8S7M-CCK0内部是由8个K9ADGD8U0M(128Gb=16GB)组成的128GB容量。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本次三星新旗舰850 PRO上采用的颗粒内部Die图片,由上文已知128GB型号采用的颗粒分别是K9HQGY8S5M和K9LPGU8S1M各2颗。

这是三星850 Pro上采用的2种第二代32层 3D V-NAND颗粒。



https://chipworks.secure.force.c ... SAM-K9LPGY8S1M-CCK0

https://chipworks.secure.force.c ... SAM-K9HQGY8S5M-CCK0
如图,Wafer编号K9ADGD8S0A,其中
K9=Samsung NAND Flash
A=3bit MLC = TLC
DG=128Gb
D8 = DDR 8bit Access
S=Vcc 3.3v / Vccq 1.8v
0=普通
A=第二版

也就是说K9HQGY8S5M和K9LPGU8S1M内部是由4个和2个K9ADGD8S0A(128Gb=16GB)组成的64GB和32GB的容量,但是被三星故意屏蔽了TLC中的1bit来当成MLC使用。整块128GB的850 PRO其实是192GB的TLC,现在屏蔽1/3容量后模拟当128GB MLC用。


结语

总的来说三星的第二代40nm 32层3D V-NAND采用了共线生产,设计初衷就是直接使用节省成本的TLC架构,然后再把原本的TLC模拟成MLC使用,使得颗粒十分近似于原生MLC(包括速度、耐久度等)。再用颗粒“混搭”的方式,让缩水了1/3容量的128Gbit颗粒组成新消费级旗舰卖。因此即将发布的850 EVO本质也就是颗粒容量全开且不需混搭颗粒的850 PRO,可能还会继续使用840 EVO的那套成熟的SLC Cache。同时还可以直接用目前850 PRO的PCB板和外壳,只用换张贴纸即可,可谓一举多得。

本文只是我研究技术问题的心得,分享一下而已,不存在好与不好的论断。



最后提供一下三星闪存编号Decoder。






丧门星的节操早就喂狗了,旗舰级产品也敢这样,用客户当小白鼠,准备提升“工艺”,全线TLC是吧
feiren
发表于 2014-8-29 20:45:15 | 显示全部楼层
正在使用830和840 PRO,惭愧支持三星。。。
jinsm
发表于 2014-8-29 23: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注意:可能是TLC,貌似用TLC模拟MLC。滋事体大,是浴室大人的怀疑。昨晚看到后很震惊,密切关注后续发展。
kuroo
发表于 2014-8-31 00:28:2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累了去每GB15块呵呵,我做视频组RAID同大小三块黑盘1K5 三块SSD 9K  每GB才五毛都不到 价格后者是前者6倍但寿命呢前者是后者6W倍都不止,黑盘才几个钱比真正的企业盘便宜多了,SSD用处至今都很小众是个取代笔电硬盘的好东东,但性能寿命容量都没可比性,这每GB15元的企业SSD还是洗洗睡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杀毒软件|软件论坛| 卡饭论坛

Copyright © KaFan  KaF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沪ICP备2020031077号-2 ) GMT+8, 2025-1-24 13:50 , Processed in 0.144462 second(s), 21 queries .

卡饭网所发布的一切软件、样本、工具、文章等仅限用于学习和研究,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其他非法用途,否则产生的一切后果自负,本站信息来自网络,版权争议问题与本站无关,您必须在下载后的24小时之内从您的电脑中彻底删除上述信息,如有问题请通过邮件与我们联系。

快速回复 客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