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月底,小米12系列终终终于在万千米粉的期盼中,Duang~闪亮登场。
这场发布会小雷印象最深的,莫过于雷军提出的“小米正式对标苹果,向苹果学习!”
虽然雷军之前就说过要在“三年拿下全球第一”,但正儿八经宣布走高端之路,这还是头一回。 还别说,小米12系列这次销量真不错,全渠道首卖销售额5分钟就突破了18亿。
按每台均价4000元来算的话,5分钟可卖了45万台,这个销量还是相当给力的。
看这架势,雷军的小米高端梦这次真的要成了? 话别说得太满,12系列销量是不用愁了,然鹅印度市场那边儿,小米却碰上了一个大麻烦。
前几天,印度财务部发布声明称,已经向小米科技印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小米印度”)发出三份述因通知,要求该公司追缴65.3亿卢比(约5.6亿人民币)税款。
按理说小米体量这么大的公司,又是在别人地盘上做生意,没必要偷这点税才对啊。
辣么问题来了,印度方面的“述因”,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图源:印度政府新闻局
喏,印度税务监管部门DRI通过调查,发现小米印度会向高通和中国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小米”),汇寄专利许可费和特许权使用费。但是嘞,小米印度却没有把这些费用,算到自己与其合同制造商的进口货物交易价值并且缴税。
印度方面认为小米印度此举,违反了印度1962年《海关法》第14条和2007年海关估价(确定进口货物价值)的规则。
So,小米印度就被要求补缴,2017年4月1日至2020年6月30日期间未缴的税金。 乍一听印度这说法还挺合理的,毕竟法律规定在先,小米印度违反在后。
不过嚯,小米却并不完全认同印度财务部的说法。
小米表示,自己在全球范围内一直都坚持合法合规经营,这次的税务问题其实是各方对进口商品的价格认定存在分歧。
特许权使用费是否应该计入进口商品的价格,这在各个国家都是一个复杂的难题。
后续小米还会继续和印度有关部门沟通,争取妥善解决这事儿。 小雷也觉得小米的回应没毛病,本来嘛,用了别人技术,交专利费再正常不过了。
难道就因为公司设在印度,就啥费用都要被割上一笔税费吗,这也忒离谱了叭?
但是,小雷要说但是了,小米这次在印度的遭遇,并不是唯一的例子。
在印度政府的税收历史上,针对外资企业的反复“查税”,已经成了传统保留节目。
而且嚯,印度税收、法律体系和行政传统非常复杂,三个Buff一叠加,想不查出点“问题”都难。 这不,上个月印度税务部门就趁着月黑风高夜,搞了一波突袭查税。
小米、OPPO、一加、富士康等等一系列和中资挨边儿的企业,没有幸免全部中招。 而早在去年8月,中兴通讯在印办事处,就遭到了一波税收突击检查。
后续中兴被要求递交进出口明细和产品供应情况,甚至还要去所在邦的印度税收情报局接受听证。
再往前看,2020年6月开始,印度政府陆续封禁了200多个中国App。
就连热门的TikTok和微信也不放过,而理由仅仅是笼统的“保护数据安全和隐私”。 害,瞅这架势,小雷估计过两天印度针对OPPO的“逃税补缴”通告,也要出来了。
明眼人都能看出来,印度这几波操作纯属没事找事,找个法子恰烂钱罢了。
其实印度偷袭“查水表”后,中国驻印度使馆发言人也马上发声,表示印度应该为中国企业在内的市场主体提供开放、公平、非歧视的营商环境。
So,这事的性质已经不是简单的“逃税”问题,往大了看,可以说是中印经贸的合作问题。 也就是说,这些年印度一直在通过双标、封禁以及查税等小动作,明面上暗地里双重挤兑中资企业。
可能要小伙伴要说了,既然这样,那把所有税全给交齐,印度不就没话说了吗?
这雀食是个好方法,然鹅实际上操作起来,并没有看上去这么简单。
给大伙举个例子,2007年,沃达丰公司(英国)收购了和记黄埔(中国香港)旗下的印度通信公司。 有一说一,这俩都不是印度企业,两者之间的交易,自然不用向印度政府缴税。
然鹅印度政府不这么想,它认为真正交易的对象是印度境内的通信公司,所以沃达丰就得缴税。
So,沃达丰和印度政府开始了长达了十几年的官司。
印度最高法院一接手,发现印度政府的理由并没有税法依据。
于是就在2012年1月,裁定了这桩交易不需要在印度缴税。 印度税务局表示很生气,后果很严重,马上撺掇国会修改相关税法,打算把法律漏洞给填上。
好家伙,效率还挺高,同年5月国会就把税法安排得明明白白,甚至还设置了最高50年的追溯期。
按照新法律,沃达丰除了补缴税款和滞纳金,还得罚款,三项一共涨到了51亿美元,比当时的税款还要翻一倍。
哪怕是10年之后,长江和记(和记黄埔母公司)还能收到印度税务局的罚款令。 这么说大伙明白了吧?在印度,税收永远不是企业觉得交完了就完了的事儿。
小米这次能补上这5.6亿人民币,下次印度税务局开口要个几十亿、几百亿呢?
一旦开了这个口,以印度政府的胃口,这就是个无底洞,没完没了了可以说是。
其实不止中资企业,就连其他国家的企业,印度的征税魔爪也没有放过。
像是我们熟悉的三星、诺基亚和微软等等企业,都曾经被印度税务局敲过“竹杠”。 依小雷看,印度政府这些年恐怕是觉着自己,找到真·财富密码了。
前期先吸引外资企业入驻,等到发展壮大再找个由头,狮子大开口征收重税。
因为这些奇葩操作,已经有不少在印度的外资企业失望撤资,转而去其他东南亚市场寻找机会。
印度政府也该好好想想了,究竟是赚“快钱”重要,还是良性的市场发展更重要了。
https://tech.ifeng.com/c/8Cd4qUTvSh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