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8214|回复: 57
收起左侧

[分享] 【评论文章】计算机病毒真的“变少”了吗?——”矛与盾“的持续演进

  [复制链接]
白露为霜
发表于 2024-8-21 10:42: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白露为霜 于 2024-8-21 17:48 编辑

摘要
本文分析了计算机病毒的发展历程及其与反病毒技术之间的“矛与盾”关系。首先,计算机病毒技术在过去几十年中经历了显著的演变。从最早的简单复制程序,到如今复杂多样的高级持续性威胁(APT),计算机病毒的传播方式、隐蔽性和破坏力都在不断提升。与此同时,反病毒技术也在迅速进步。传统的签名匹配方法已逐渐被更为先进的行为分析、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驱动的检测技术所取代。这种军备竞赛推动了双方的不断进化。


尽管病毒技术的复杂性在增加,然而从用户的感知角度来看,计算机病毒似乎变得“少”了。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可以从两个大方面进行分析。首先,病毒技术的提升使得其更难被普通用户察觉。现代病毒往往具备更强的隐蔽性和针对性,背后通常由大型团伙操纵,其目的是获取经济利益,而非传统的炫技或恶作剧。这些病毒的设计更加精细,传播方式更加隐蔽,使得用户在日常使用中难以察觉。其次,反病毒技术的进步显著提高了病毒编写的门槛。传统的签名匹配方法已被更先进的行为分析、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驱动的检测技术所取代,使得病毒的检测和防护能力大幅提升。操作系统和软件的安全性也得到增强,使得病毒的传播路径更加受限。这种双重压力下,普通用户接触到的病毒数量减少,进一步导致了计算机病毒“变少”的感知。


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些因素,并分析当前信息安全领域所面临的挑战及未来趋势,最后给出对于普通用户的建议。

Ⅰ引言
自计算机病毒首次出现以来,其技术与威胁形式不断演化,影响力也随之增强。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几次具有标志性的病毒爆发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例如,1998年爆发的CIH病毒,不仅能够破坏文件,还能直接攻击计算机的BIOS,导致硬件损坏。同样,2001年传播的尼姆达(Nimda)病毒通过电子邮件、网络共享和漏洞等多种途径进行传播,在极短时间内感染了全球大量计算机。2006年,熊猫烧香病毒在中国广泛传播,其恶意篡改文件图标并导致系统崩溃的行为,直接推动了安全软件市场的迅速扩张。这些病毒的泛滥使普通用户感到计算机病毒无处不在,促使他们主动购买和使用安全软件来保护自己的系统。

然而,随着技术的进步,计算机病毒的形式和目的也发生了深刻变化。现代病毒不再仅仅追求广泛传播和破坏系统,而是更具隐蔽性和针对性。例如,许多后门程序在感染系统后,以低调的方式悄悄运行,以获取长期控制和数据窃取为目标,普通用户往往难以察觉它们的存在。尽管勒索病毒等恶意软件仍然能够引起强烈的感知,但相比过去广泛而公开的破坏性攻击,如今的病毒更加隐蔽,甚至让受感染的系统仍然“可用”,这使得病毒的威胁更加隐形化。

反病毒技术也经历了巨大的飞跃,从最初的签名匹配法到如今的多层次、多维度的检测体系。早期的反病毒软件主要依赖于病毒特征码的比对,通过预先存储的病毒库来检测已知威胁。然而,随着病毒技术的复杂化,传统方法逐渐显得力不从心。为应对这一挑战,现代反病毒技术引入了机器学习模型和启发式算法,能够对未知威胁进行预测和判断。此外,行为分析技术通过监控程序的运行行为,识别出潜在的恶意活动,进一步提升了检测能力。在企业级防护领域,EDR(终端检测与响应)体系的应用更是大大增强了安全防御的广度和深度,能够实时监控和应对复杂的安全威胁。
通过回顾这些技术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为何如今普通用户对计算机病毒的感知有所减弱,这种变化既反映了病毒技术的隐蔽化趋势,也体现了反病毒技术的日益成熟。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讨论,探讨当前信息安全领域所面临的挑战及未来发展趋势。

Ⅱ计算机病毒发展和进步导致的病毒感知不明显
2.1 病毒背后的利益驱动
过去,很多计算机病毒的主要目的是炫技或造成广泛破坏,例如CIH病毒和尼姆达病毒。CIH病毒在1998年爆发后,因其能够破坏计算机BIOS,导致大量计算机无法启动而广受关注。然而,尽管其破坏力惊人,CIH病毒并未给病毒制造者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病毒的开发者更多是为了展示技术能力或获得恶名,而非从中获利。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现代病毒背后的动机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随着网络犯罪的组织化和利益化,病毒的目的变得更加复杂和隐蔽。如今,病毒往往与巨大的经济利益挂钩,主要目标包括盗取账户信息、金融数据或商业机密等。例如,一种窃取商业机密的病毒,若被普通用户迅速察觉并处理,攻击者的整个行动就会暴露,无法达成目的。因此,这类病毒通常设计得极为隐蔽,尽量避免引发系统异常或明显的性能下降。它们可能通过捕获企业内部通信、监听键盘输入或在后台传输数据等手段,悄无声息地获取目标信息,确保长期未被发现。


这种隐蔽性不仅保护了病毒的存活时间,还增加了攻击的成功率。例如,一些银行木马通过模拟合法的银行应用程序或注入到浏览器中,拦截用户的金融交易信息。这些木马程序往往仅在用户进行特定操作时才激活,不影响计算机的日常使用,从而降低了被发现的几率。攻击者利用这些病毒可以持续获取用户的财务信息,从而实现巨大的经济利益。


相比之下,像CIH这种早期的病毒,尽管具有广泛的破坏性,但由于缺乏明确的经济动机,病毒制作者并未从中直接获利。相反,现代病毒更加注重隐蔽性和持续性,以便从受感染的系统中长期获取利益。因此,随着病毒目的性的增强,普通用户对病毒的感知逐渐变得不明显,病毒攻击更加深度而隐秘。

2.2 病毒技术的提升
除了有一定大众认知度的技术如数字签名盗用、零日漏洞利用、社会工程学等,这些技术(包括但不限于)也大大的加深了病毒检测的难度。
现代病毒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病毒的隐蔽性、攻击能力和持久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这不仅使病毒更加难以被检测和清除,也极大地降低了普通用户对其存在的感知。以下是几项最为先进的病毒技术,这些技术大大增强了病毒的威胁性,同时使得传统的检测手段变得越来越无力。

无文件攻击(Fileless Attacks)
无文件攻击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种高级威胁技术。与传统病毒不同,无文件攻击不依赖于在硬盘上存储恶意文件,而是通过利用系统内存、合法的系统进程或直接操作系统注册表等手段,执行恶意代码。这种技术避免了在磁盘上留下任何痕迹,绕过了传统的基于文件签名的防护机制。例如,PowerShell脚本的滥用就是一种常见的无文件攻击形式,攻击者可以通过脚本在内存中执行恶意活动,而不会在文件系统中留下明显的痕迹。

高级持续性威胁(APT, Advanced Persistent Threat)
高级持续性威胁(APT)代表了一类最为复杂且长期隐蔽的攻击形式。这类病毒通常由大型犯罪组织开发,目的是针对特定目标进行长时间、持续性的渗透和数据窃取。APT通常通过多阶段、多层次的攻击手段来实现其目的,例如利用零日漏洞进行初始攻击,然后通过后门程序、权限提升和横向移动等技术,逐步控制目标系统和网络。这类威胁通常具有极高的隐蔽性,并且在达成其目标之前,往往不会引发任何明显的系统异常,令普通用户难以察觉。

无线电通信与空气间隙技术(Air-Gap Exploitation)
针对具有高度安全需求的隔离系统,攻击者也开发出了专门的攻击技术,如利用无线电通信和空气间隙技术(Air-Gap Exploitation)。这种技术允许病毒在不依赖传统网络连接的情况下,从隔离的系统中窃取数据。例如,Stuxnet病毒就是利用这种技术,通过感染USB设备传播到未联网的工业控制系统中,进而实现对目标设备的破坏。类似地,攻击者可以利用设备中的无线电信号,微波、声波等非传统通信方式,从物理隔离的系统中获取数据。

人工智能与自动化攻击
随着人工智能(AI)和机器学习技术的进步,攻击者开始利用这些技术开发更为智能化和自动化的病毒。这些病毒可以自我学习和适应不同的环境,自动选择最佳攻击路径,甚至能够根据目标的防护情况实时调整攻击策略。例如,基于AI的恶意软件可以分析目标系统的行为模式,自动绕过防火墙、杀毒软件等安全措施,从而实现高效且隐蔽的渗透。

虚拟机逃逸与云环境攻击
随着虚拟化技术和云计算的广泛应用,针对这些环境的攻击技术也在不断发展。虚拟机逃逸(Virtual Machine Escape)是一种严重的安全威胁,它允许恶意软件突破虚拟机的隔离界限,访问底层的物理主机或其他虚拟机资源。一旦攻击成功,攻击者可以获得对整个物理服务器的控制权,这对于云环境中的多租户架构尤为危险。此外,云环境的共享资源和复杂架构也为攻击者提供了更多的攻击面,例如通过Side-Channel攻击获取其他租户的敏感数据。

多态性与混淆技术
多态性病毒(PolymorphicVirus)和代码混淆技术(Code Obfuscation)是攻击者用来对抗签名检测的常用技术。多态性病毒通过不断改变自身代码结构或加密方式生成多个变体,从而逃避特征码检测。而代码混淆技术则通过混淆代码逻辑,使得恶意软件的分析和逆向工程变得异常困难。攻击者可以将病毒的核心功能隐藏在大量无意义的代码中,或者使用动态生成代码的方式,进一步增加检测和分析的难度。

渗透测试工具与自动化攻击平台
近年来,合法的渗透测试工具和自动化攻击平台也被滥用于恶意目的。工具如Metasploit、Cobalt Strike等,原本是为安全研究人员设计的,但也常常被攻击者用来快速开发和部署复杂的攻击。这些工具提供了广泛的漏洞利用模块和自动化攻击脚本,使得攻击者可以迅速定位和利用目标系统中的漏洞,并在被发现之前完成攻击目标。

2.3 计算机性能的提升
现代计算机硬件性能的飞速提升,使得用户在日常使用中很难察觉到系统的轻微异常。过去,病毒感染往往会引发系统性能的显著下降,例如系统变慢、程序响应迟缓等,这些表现都能迅速引起用户的警觉。然而,如今多核处理器、大容量内存和高速存储设备的普及,使得病毒即使在后台占用一定的系统资源,也难以引起用户的注意。


例如,在传统的机械硬盘时代,病毒或木马在执行磁盘扫描、数据窃取或其他I/O密集型操作时,往往会导致磁盘响应变慢,甚至发出明显的机械噪音。这些异常现象很容易让用户感知到系统受到了影响。然而,在现代SSD(固态硬盘)的环境下,这种情况发生的概率显著降低。SSD具有极快的数据读取和写入速度,即使病毒在后台执行大量的磁盘操作,也不会明显影响到系统的整体性能。用户在日常使用中几乎察觉不到任何异常,这就为病毒的隐蔽活动提供了有利条件。


再比如,挖矿病毒是近年来较为常见的一种恶意软件,它通过利用计算机的GPU或多核CPU资源进行加密货币挖掘。这种病毒在过去的硬件环境下,可能会导致系统发热、风扇高速运转,甚至系统变得缓慢,用户会因此察觉到系统的异常。然而,现代高性能的多核CPU和GPU能够处理大量并行计算任务,这使得挖矿病毒即使在系统中运行,普通用户在浏览网页、处理文档等轻量级任务时,仍然难以察觉到明显的性能下降。


随着现代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的设计越来越侧重于多任务处理和资源优化,后台任务的频繁运行已成为常态。操作系统通常会智能地调配资源,确保前台应用程序的流畅性,即使有多个进程在后台同时运行,也不会对用户体验造成显著影响。这种设计优势在提高系统整体性能的同时,也为病毒的隐蔽运行提供了机会。例如,病毒会巧妙地融入这些后台进程中,以降低被察觉的风险。一个典型的案例是“广告点击木马”或“点击劫持病毒”。这些恶意程序会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利用系统资源模拟用户点击广告,从而为攻击者带来收入。由于这些操作被设计为低频率、低资源占用的任务,通常嵌入在系统的正常调度中,不会显著影响系统性能,甚至不会触发系统的资源警告。用户即便在运行多个应用程序时,也很难注意到这类病毒的存在。此外,一些病毒利用了操作系统对资源使用的智能调度功能,将自身的活动分散在系统的空闲时间段中进行,避免了大规模、集中性的资源消耗。这样的病毒可以在系统负载较低时悄然执行数据窃取、恶意传播等操作,而当用户开始使用系统时,病毒会自动降低其活动强度,避免引起注意。通过这种灵活的调度和资源管理,病毒能够在用户毫无察觉的情况下长时间驻留在系统中,进行持续的恶意活动。


总体来看,现代计算机硬件性能的提升为病毒的隐蔽性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使得即使在病毒活动频繁的情况下,用户仍然能保持流畅的系统体验。这种现象不仅增加了病毒检测的难度,也使得普通用户对计算机病毒的感知逐渐减弱。

2.4 传播方式的精准化
计算机病毒的传播方式在过去几十年里发生了显著的转变。传统病毒通常依赖大规模传播来实现其目的,借助电子邮件、U盘等物理媒介或网络漏洞,迅速感染大量计算机。这种传播方式往往导致大范围的感染和显著的系统故障,因此很容易引起广泛的关注和恐慌。例如,“熊猫烧香”病毒通过邮件和即时通讯软件传播,短时间内感染了大量计算机,导致系统文件被篡改,图标被替换,最终引发了广泛的媒体报道和用户关注。
然而,随着病毒技术和网络环境的演变,现代病毒的传播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现在的病毒往往更倾向于使用更加隐蔽和精准的传播手段,以达到特定的攻击目标。这些方式包括网络钓鱼、零日漏洞、社交工程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定向性强、影响范围相对较小,但危害性和精准性更高。

网络钓鱼(Phishing) 是当前最为常见的传播方式之一。攻击者通过伪装成可信的实体(如银行、社交平台或电子商务网站),向目标用户发送包含恶意链接或附件的电子邮件。当用户点击这些链接或下载附件时,病毒便会悄然植入用户的系统。网络钓鱼攻击的目标通常是企业高管、财务人员或拥有敏感信息的个体,这些攻击虽然规模较小,但成功率高,并且能够直接导致重大的经济损失或数据泄露。

零日漏洞(Zero-Day Exploits) 也是现代病毒传播的重要途径。零日漏洞指的是那些尚未被软件厂商或用户广泛认知或修复的安全漏洞,攻击者利用这些漏洞,可以在目标系统毫无防备的情况下执行恶意代码。与传统的漏洞攻击不同,零日攻击通常是定向的,专门针对特定目标,如机要机构、金融机构或跨国企业。由于这些攻击往往在漏洞被发现之前就已实施,因此受害者难以在攻击发生时立即采取防护措施。例如,Stuxnet病毒通过利用多个零日漏洞感染核设施,这种精准的攻击手段展现了现代病毒传播的高度定向性和破坏力。

社交工程(Social Engineering) 也是现代病毒传播中不可忽视的手段。社交工程通过操纵用户的心理,让他们自愿执行病毒所需的操作,例如下载并安装带有病毒的软件、访问恶意网站或泄露敏感信息。社交工程攻击的成功依赖于对目标用户行为和心理的深刻理解,这种传播方式避免了大规模爆发,而是通过一对一的方式达到攻击目的。例如,攻击者可能伪装成IT支持人员,诱导目标用户通过远程协助软件安装恶意程序,进而获得系统控制权。

随着病毒传播方式的变化,现代病毒的影响范围虽然比传统病毒小,但其隐蔽性和精准性大大增强。这类定向攻击往往不会引发大规模的系统崩溃或网络瘫痪,因此也难以引起普通用户的警觉和关注。再加上这些攻击通常针对特定群体或行业,如金融、医疗、商业公司等,这使得大众在社交媒体或新闻中较少听闻这些攻击事件,进一步削弱了普通用户对计算机病毒的感知。这种传播方式的转变意味着病毒不再依赖大范围的传播和破坏来实现其目标,而是更加专注于高价值目标的渗透和控制。这种变化不仅提升了攻击的有效性和收益性,也使得现代病毒变得更加难以发现和防范。

2.5 房间里的大象——社交媒体中计算机病毒关注度不足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终端设备的多样化,人们的上网习惯也发生了显著变化。过去,PC是主要的上网工具,绝大多数用户通过台式机或笔记本电脑访问互联网。在那个时代,与PC相关的技术问题,包括计算机病毒,往往成为社交媒体和技术社区讨论的热点话题。大规模病毒爆发时,社交媒体上充斥着用户的求助、讨论和安全建议,这种高度的关注和讨论也促使了公众对计算机安全的重视。

然而,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用户的上网方式更加多样化,社交媒体的内容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与娱乐、社交、生活方式等广泛领域相比,计算机病毒逐渐成为一个相对小众的话题。尤其是在移动端应用主导的时代,大众的注意力更多集中在短视频、社交互动和娱乐内容上,PC相关的技术讨论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声量。


这种趋势导致了大众对计算机病毒问题的关注度显著下降。尽管病毒仍然是威胁信息安全的重要因素,但其隐蔽性增强和传播方式的改变,使得它们不再像过去那样显而易见。与此同时,社交媒体的讨论热点早已转移到更具大众吸引力的内容领域,计算机病毒的问题在信息的洪流中,逐渐成为了“房间里的大象”,存在但不被广泛讨论或重视。这种关注度的降低进一步削弱了公众对计算机安全的防范意识,甚至让病毒的隐蔽性在无形中得到了助长。

Ⅲ 反病毒技术的发展对病毒的抑制
3.1 抑制和铲除病毒滋生的源头
单纯的技术因素不能成为阻止病毒的决定性因素。

近年来,随着全球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各国对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重视程度显著提升。无论是在社会层面还是企业层面,网络安全都已成为保障安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一环。这种重视不仅体现在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制定上,还体现在各类安全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上。

各国通过出台一系列网络安全战略和行动计划,强化了对信息系统和关键基础设施的保护力度。例如,都建立了专门的网络安全机构,负责监测和应对网络威胁,制定行业标准,推广安全技术。与此同时,还推动企业和公众加强对网络安全的认识和实践,普及安全教育,提高防护意识。

在这种背景下,反病毒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全球各大安全公司和研究机构投入大量资源,开发了多种先进的防护手段,如行为分析、机器学习、启发式扫描等,不仅大大提升了病毒检测和拦截的能力,也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恶意软件的传播和影响。这种技术上的进步使得病毒制造者面临的技术门槛不断提高,恶意软件的生存空间进一步被压缩。

3.2 操作系统安全保护技术的进步
随着计算机病毒的不断演化,操作系统的安全保护技术也在持续进步,以应对日益复杂的网络威胁。微软的Windows操作系统作为全球使用最广泛的操作系统之一,近年来在安全防护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改进和增强,尤其是在Windows 10和Windows 11中引入了多项先进的安全技术,有效地提高了系统的抗攻击能力。包括但不限于:

内核隔离(Kernel Isolation)
内核隔离是Windows操作系统中一项重要的安全功能,它通过硬件虚拟化技术将内核与其他操作系统组件隔离开来。这种隔离防止恶意代码在系统内核中运行,即使病毒成功感染了用户态进程,也难以影响到内核级别的操作,从而减少了系统被完全控制的风险。内核隔离技术还包括内核强制完整性检查(Kernel Mode Code Integrity),它确保只有经过数字签名的代码才能在内核中执行,进一步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

安全启动(Secure Boot)
安全启动是一种基于UEFI(统一可扩展固件接口)的安全标准,旨在防止恶意软件在操作系统加载之前执行。当计算机启动时,安全启动会检查启动加载程序和驱动程序的数字签名,只有经过验证且未被篡改的程序才会被允许运行。这一机制有效地防止了Rootkit和Bootkit等恶意软件在操作系统加载之前获取系统的控制权,确保系统从启动过程开始就处于可信状态。

智能应用控制(Smart App Control)
智能应用控制是Windows 11中引入的一项新功能,它利用云端的AI模型和机器学习技术,实时分析和判断应用程序的行为,自动拦截潜在的恶意软件。该技术通过分析全球范围内的大量应用程序行为数据,不断更新和优化其决策模型,从而在不影响用户体验的前提下,提供更加精准的威胁防护。这种基于智能的防护机制,有效地阻止了未经授权或恶意应用的运行,减少了用户因误操作而感染病毒的风险。

TPM(TrustedPlatform Module)
TPM是一个专用于增强硬件安全的模块,广泛应用于Windows 10和Windows11系统中。TPM通过在硬件层面提供加密密钥、设备认证、硬件完整性验证等功能,确保系统的可信度。尤其在数据加密和身份验证方面,TPM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为BitLocker驱动器加密提供了密钥存储和管理,使得即使硬盘被拆卸和读取,也无法轻易获取到其中的数据。此外,TPM还被用于增强Windows Hello等生物识别功能的安全性,防止通过软硬件攻击绕过身份验证。

虚拟化安全(Virtualization-based Security, VBS)
VBS是一项利用硬件虚拟化技术的安全功能,它将敏感的安全操作和数据隔离在受保护的虚拟环境中,即使操作系统被攻破,攻击者也无法轻易访问这些敏感数据。VBS包括虚拟可信平台模块(vTPM)和基于虚拟化的安全执行环境(Secure Enclave),这些功能使得Windows能够在虚拟化的基础上提供强有力的安全保护。Windows Defender Credential Guard和DeviceGuard等功能都依赖于VBS来防止凭据窃取和执行未经授权的代码。
这些安全技术的进步显著增强了Windows操作系统的整体防护能力,使得病毒和其他恶意软件更难以突破系统的防线。同时,这些技术的引入也提升了系统的抗攻击性和安全性,为用户提供了更加安全的计算环境。这些改进不仅对普通用户有益,也大大提高了企业级环境的安全性,帮助企业应对复杂的网络威胁。

3.3 反病毒技术的提升
现代反病毒软件已经超越了早期的特征码匹配和简单的启发式算法,采用了更为复杂和先进的技术来应对日益复杂的网络威胁。其中,现代机器学习和自动化分析技术在反病毒软件的发展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先进机器学习模型的应用
反病毒领域的前沿技术已经开始引入更为复杂的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模型,如Transformer/BERT、GPT模型、卷积神经网络(CNN)等。这些模型以其在自然语言处理和图像识别中的出色表现,逐渐被引入到威胁检测和恶意软件分析中:

积神经网络(CNN):虽然CNN主要用于图像处理,但其在模式识别方面的优势使得它同样适用于反病毒软件。CNN模型可以通过分析系统事件的时序模式或网络流量图像,检测出其中隐藏的攻击行为。

Transformer/BERT模型:这些模型最初用于自然语言处理领域,但由于其强大的特征提取能力和上下文理解能力,逐渐应用于分析复杂的网络流量和恶意代码样本中。通过对恶意代码片段进行深度上下文分析,反病毒软件可以更精准地检测出潜在威胁。

GPT模型:生成式预训练模型(GPT)能够基于大量的训练数据生成合理的预测和推断,反病毒软件使用这类模型来推测和预防新型恶意行为。GPT模型可以用于模拟攻击者的行为,预测恶意软件可能采取的行动,从而提升威胁感知能力。


除了机器学习模型外,反病毒软件还借助了其他算法,包括但不限于自动机算法和模型验证(Model-Checking)、基于高维时空数据的(high-dimensional spatial-temporal data)的轨迹分析(Trajectory Analysis),来提高其威胁检测的准确性和鲁棒性:

自动机算法:这些算法被用于识别和验证系统中的特定行为模式。例如,基于自动机的安全监控系统能够自动跟踪系统调用序列,识别出与已知恶意行为相匹配的序列,从而实时阻止潜在威胁。

模型验证(Model-Checking):通过将系统行为建模为数学模型,模型验证技术能够系统地检查系统是否满足某些安全属性。这种方法可以提前检测出潜在的漏洞或异常行为,减少攻击者利用漏洞的机会。比如线性时序逻辑(Linear-time Temporal Logic, LTL),和分支时序逻辑(也称计算树逻辑,Computing Tree Logic, CTL),可以理论上分析程序的正确性和安全性。

高维数据下的轨迹分析:这是一种通过分析系统进程、文件操作和网络流量等记录的路径,来检测潜在威胁的方法。它可以利用时空分析的方法和算法,来提高检测病毒木马的能力。

3.4 大放异彩的EDR体系
端点检测与响应(Endpoint Detectionand Response, EDR)体系是一种集成多种安全技术的高级防护系统,专门用于实时监控、检测、分析和响应端点设备上的安全事件。EDR的核心功能包括:

持续监控与实时分析:EDR系统能够对所有端点设备(如计算机、服务器、移动设备等)进行全天候的持续监控,收集系统的各类数据,如进程活动、网络流量、文件操作等。通过实时分析这些数据,EDR可以快速识别异常行为并发出警报。

行为与威胁情报集成:EDR系统结合行为分析和威胁情报数据,能够更加精准地识别复杂的攻击模式。行为分析使得EDR能够检测到异常的用户行为或系统进程,即使这些行为并未触发传统的防病毒规则。威胁情报则为EDR提供了最新的攻击模式和恶意软件特征,帮助系统快速识别和防范新型威胁。

自动化响应与修复:当EDR检测到威胁后,可以自动触发预定义的响应措施,如隔离受感染的端点、终止恶意进程、阻止可疑网络连接等。这种自动化响应能够在威胁扩散之前进行快速干预,极大地减少了潜在的损害。此外,EDR系统还可以帮助管理员对受影响的系统进行修复和恢复,减少停机时间。

事件回溯与攻击链分析:EDR不仅能够实时检测威胁,还可以追溯事件的起因和发展过程。通过分析攻击链(Kill Chain),EDR能够还原攻击者的整个行动路径,帮助安全团队深入了解攻击者的策略、技术和流程,从而制定更加有效的防御措施。
EDR相较于传统的防病毒软件,在以下几个方面展现出了明显的优势:

高级威胁检测:传统防病毒软件主要依赖于特征码匹配来检测已知的病毒和恶意软件,而EDR则通过行为分析和机器学习技术,能够检测到更为复杂和未知的威胁。例如,EDR可以识别出在内存中运行的无文件攻击(Fileless Attacks),这种攻击方式通常无法被传统防病毒软件检测到。

全面的可见性与控制:EDR系统为企业提供了对所有端点设备的全面可见性,管理员可以实时监控每一个端点的活动,并在威胁发生时立即采取控制措施。这种全面的可见性使得企业能够更好地保护其网络环境,防止攻击者在网络中自由移动。

深度防护与响应能力:EDR不仅能够在威胁发生时进行检测,还能够提供深度防护,例如通过监控系统调用和进程行为,阻止恶意软件利用漏洞执行恶意代码。此外,EDR还支持对攻击进行自动响应,如隔离端点、清理恶意文件等,确保威胁不会进一步扩散。

当然,个人电脑通常不使用EDR(Endpoint Detection and Response)软件,主要原因在于EDR系统的设计复杂性和高资源需求。EDR主要面向企业环境,旨在集中管理和监控大量端点设备,满足企业应对复杂威胁的需求。这类系统需要专业的IT安全团队进行部署和维护,而个人用户通常不具备这种专业技能。EDR高昂的成本对个人用户来说也不太经济。此外,个人用户的安全需求相对简单,现代操作系统内置的安全功能和常规防病毒软件已足够提供有效的保护。因此,EDR通常只在企业环境中使用,而个人用户则依赖更轻量化的安全解决方案。

Ⅳ 总结
总结来看,当前计算机病毒和木马的数量及复杂程度持续上升,而反病毒技术也在迅速进步,形成了“魔高一丈,道高一丈”的对抗局面。并不存在现在“没有多少病毒“的情况。

对于普通用户而言,在使用工作单位的计算机时,必须严格遵守相关安全守则,不访问未经授权的网站,不使用未经批准的外部设备,并严格控制操作权限,以防止病毒和恶意软件的侵入。对于个人电脑用户,及时更新安全补丁,安装具备广泛可信度的杀毒软件(如Microsoft Defender),并使用正版操作系统,都是确保系统安全的关键措施(不包括同一计算机安装多款 杀毒软件)。这些防护手段能够有效降低病毒感染的风险,保障用户数据和系统的整体安全性。








评分

参与人数 30经验 +20 分享 +3 魅力 +1 人气 +84 收起 理由
ksss5566 + 3 精品文章
超超~.~ + 3 精品文章
ziqianweiyang + 3 版区有你更精彩: )
HEMM + 3 看不懂~
huawei_518 + 3 版区有你更精彩: )

查看全部评分

xiaoxing365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誓言永恒 发表于 2024-8-22 17:39
对于某些受教育程度低下的群体而言,还是“国家队让病毒变少”这一说法更容易被接受和传播。

对某些受教育程度低下的群体而言,中毒了也感觉不到,而且也不影响使用。  吾乃其中一员…………
helimi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e007a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病毒是发生了巨大的提高!
xwzhy2000
发表于 5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听听专家的看法
matocool
发表于 5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记忆中,2000年左右,那时候的病毒超级多。。。。
麒程
发表于 5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挺现实的 我觉得木马才是最大的威胁
25789525
发表于 2024-9-9 08:58:18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好的科普文章
tdsskiller
发表于 2024-9-7 16:34:55 | 显示全部楼层
神龟Turmi 发表于 2024-8-22 08:08
还可以想的更夸张一点 你淘宝上新买的鼠标 带到公司后 每天在你们下班没人的时候 在你电脑上用HI ...

现在最简单的,国人打whql随便打,只要一直潜伏,可以实现多年不被上传和发现;第二个是大公司泄漏签名,勒索和渗透手段强大了之后,什么正规签名都被偷了不少,你像7-8年前你手里有一个微星主板驱动泄漏签名和nvdia泄漏签名是不敢想象的事情,但是到今天好像大家对此并不奇怪。第三就是供应链污染

评分

参与人数 1经验 +5 收起 理由
白露为霜 + 5 版区有你更精彩: )

查看全部评分

TheObviously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24-9-7 16:17:48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该帖被管理员或版主屏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杀毒软件|软件论坛| 卡饭论坛

Copyright © KaFan  KaF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沪ICP备2020031077号-2 ) GMT+8, 2024-9-17 05:39 , Processed in 0.136542 second(s), 20 queries .

卡饭网所发布的一切软件、样本、工具、文章等仅限用于学习和研究,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其他非法用途,否则产生的一切后果自负,本站信息来自网络,版权争议问题与本站无关,您必须在下载后的24小时之内从您的电脑中彻底删除上述信息,如有问题请通过邮件与我们联系。

快速回复 客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