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raindark
收起左侧

全面掌握硬盘知识与硬盘技术

[复制链接]
raindark
 楼主| 发表于 2008-7-23 16:52:49 | 显示全部楼层
硬盘维修目录
▲总则
▲不认盘故障(1)
▲扇区损坏/磁头失准/参数丢失

总则

1。灾难预防:
备份备份再备份,关键资料不要忘记存到软盘上,有条件的可以 保存到 Zip/Jazz/CD-R/MO/PD/DVD-RAM 等大容量存储介质上。

2。硬盘逻辑问题:
可以通过磁盘维护工具软件来修复。 如果系统里有瘟95,一定要用95版的工具来处理。最常见的是丢失的簇,可用磁盘维护工具自动修正,并删除修复后产生的 垃圾文件,不必做undo。如果是交叉链接,那可就要坏事了!指不定什么文件要丢失了!建议用 95版的Norton来处理,不要用95自带的磁盘扫描工具,同样也不必做undo。 别忘记记录哪些文件丢失/损坏以便日后弥补。

3。硬盘物理损坏:
如果是出了坏道,可用磁盘维护工具自动标记,但建议你赶紧更换硬盘,不要 再使了,坏道会象癌细胞一样扩散的!如果硬盘出现“停车”及反复启动的现象,有10%的可能是你主板的硬盘接口 有毛病,或硬盘的电源电压过低,量一下就知道了。如果不是这些情况,那就麻烦大了,见后面的拆板检修。 如果硬盘根本不转了,或者BIOS检测硬盘的时候不认,那么也是严重 毛病,同样见后面的拆板检修。

4。如果硬盘在保换/保修期内(一般是3月/3年或1年/3年)请尽快找 卖你盘的经销商,如果找不到经销商,就找当地的硬盘代理,把盘 拿过去,他们会用条码扫描机扫一下,只要你的硬盘不是水货, 就一定会在他们的数据库里找到的,然后你填单子,办相应手续。

5。拆板检修
如果保换/保修已经没戏了,在拿到其他维修点之前,你可以 尝试自己找找毛病,尤其是有重要文件需要拷出来的时候。 这种做法比较冒险,轻易不要尝试啊!

不认盘故障(1)
现象1.BIOS检测不出硬盘
解决
1.若挂着双硬盘,一般是跳线有误,需仔细查看 因不同的硬盘跳线设置不同,必要时需实验一下。
2.若单硬盘接法也不认,且在其他机器上也不认, 则硬盘多半是坏了!
3.如果自己解决的话,可拆一块同型号之硬盘,以它的 板子替换此坏盘,注意只拆板子,不要打开盘片。如果能用则故障在电路板上,否则应是电机或磁头的问题。 要做到芯片级的维修,需要专业仪器,工具,比较困难,普通人士难以做到,但如果大家感兴趣,俺也可对其做进一步的解释和探讨。
4.保修期内的盘尽量找经销商处理更换。

现象2.BIOS能检测,不能启动,以A盘启动后有C:
但dir无文件,(实际是有文件的盘)

解决:很简单,挂双硬盘,以此盘为副盘,启动后根据实际情况 用Dos下的scandisk或win95下的磁盘扫描修理硬盘就可以了,用其他工具;例如Norton之类也可。

修复过程中,一般会告诉你一个分区表错误,你可选择Fix, 做不做undo均可,完后就一切正常了,不过也可能部分文件会不幸受损,那也没办法,总比什么都找不到强吧。

扇区损坏/磁头失准/参数丢失
●扇区损坏:就是有坏道啊!
如果你发现下列情况之一:
 ①读某些文件时突然很慢,硬盘发出“咯咯咯...咯咯咯...” (不是鸡叫)的长时间的异常声音时。
 ②硬盘突然停车,先是“光当!”一声,然后硬盘发出“滋------哒哒哒哒哒”的声音重新转起来,如果运气好则没事,运气不好,又“光当!滋------哒哒哒哒哒” 来回折腾,任你满头大汗也没办法!
 其中第2种情况比较复杂,有20%的可能是你主板的IDE口有问题!对于有坏道的硬盘,最好赶紧找厂家保换,保修。在此之前若要用的话,请立刻用win95带的“磁盘扫描”程序修复, 它会标出物理坏道,以后不往该区域写东西,以免出问题。
 推荐用Norton for 95的diskdoctor来修复,这个专业的磁盘工具功能更完善,更强大,比内置在95里的“磁盘扫描”好的多!
 不要小看坏道!俺的惨痛教训是:俺有一块硬盘,出了一个64KB的坏道导致俺170MB的数据丢失(:_!

●磁头失准
 磁盘数据的正确读取依赖磁头的精确定位,磁头频繁的操作时间长了会出现失准问题,出现“sector not found”之类的问题, 彻底解决的办法是低级格式化,是磁头重新定位就可以了。

●参数丢失
 CMOS参数丢失导致的硬盘不能启动,多为主板问题或少数罕见的病毒所至。病毒的问题俺没亲眼遇到过。主板的问题比较常见,一般是更换电池,没有电池的主板更换Darlas 那是一个内带电源的时钟芯片。

注:有资料称Norton的磁盘医生有严重错误!使用者慎之!!  


硬盘及接口标准的发展历史

一、硬盘的历史
  说起硬盘的历史,我们不能不首先提到蓝色巨人IBM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正是IBM发明了硬盘,并且为硬盘的发展做出了一系列重大贡献。在发明磁盘系统之前,计算机使用穿孔纸带、磁带等来存储程序与数据,这些存储方式不仅容量低、速度慢,而且有个大缺陷:它们都是顺序存储,为了读取后面的数据,必须从头开始读,无法实现随机存取数据。
  在1956年9月,IBM向世界展示了第一台商用硬盘IBM 350 RAMAC(Random Access Method of Accounting and Control),这套系统的总容量只有5MB,却是使用了50个直径为24英寸的磁盘组成的庞然大物。而在1968年IBM公司又首次提出了“温彻斯特 ”Winchester技术。“温彻斯特”技术的精髓是:“使用密封、固定并高速旋转的镀磁盘片,磁头沿盘片径向移动,磁头磁头悬浮在高速转动的盘片上方,而不与盘片直接接触”,这便是现代硬盘的原型。在1973年IBM公司制造出第一台采用“温彻期特”技术制造的硬盘,从此硬盘技术的发展有了正确的结构基础。1979年,IBM再次发明了薄膜磁头,为进一步减小硬盘体积、增大容量、提高读写速度提供了可能。70年代末与80年代初是微型计算机的萌芽时期,包括希捷、昆腾、迈拓在内的许多著名硬盘厂商都诞生于这一段时间。1979年,IBM的两位员工Alan Shugart和Finis Conner决定要开发像5.25英寸软驱那样大小的硬盘驱动器,他们离开IBM后组建了希捷公司,次年,希捷发布了第一款适合于微型计算机使用的硬盘,容量为5MB,体积与软驱相仿。
  PC时代之前的硬盘系统都具有体积大、容量小、速度慢和价格昂贵的特点,这是因为当时计算机的应用范围还太小,技术与市场之间是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使得包括存储业在内的整个计算机产业的发展都受到了限制。 80年代末期IBM对硬盘发展的又一项重大贡献,即发明了MR(Magneto Resistive)磁头,这种磁头在读取数据时对信号变化相当敏感,使得盘片的存储密度能够比以往20MB每英寸提高了数十倍。1991年IBM生产的 3.5英寸的硬盘使用了MR磁头,使硬盘的容量首次达到了1GB,从此硬盘容量开始进入了GB数量级的时代。1999年9月7日,迈拓公司(Maxtor)_宣布了首块单碟容量高达10.2GB的ATA硬盘,从而把硬盘的容量引入了一个新里程碑。
二、接口标准的发展
  (1)IDE和EIDE的由来
  最早的IBM PC并不带有硬盘,它的BIOS及DOS 1.0操作系统也不支持任何硬盘,因为系统的内存只有16KB,就连软驱和DOS都是可选件。后来DOS 2引入了子目录系统,并添加了对“大容量”存储设备的支持,于是一些公司开始出售供IBM PC使用的硬盘系统,这些硬盘与一块控制卡、一个独立的电源被一起装在一个外置的盒子里,并通过一条电缆与插在扩展槽中的一块适配器相连,为了使用这样的硬盘,必须从软驱启动,并加载一个专用设备驱动程序。
  1983年IBM公司推出了PC/XT,虽然XT仍然使用8088 CPU,但配置却要高得多,加上了一个10MB的内置硬盘,IBM把控制卡的功能集成到一块接口控制卡上,构成了我们常说的硬盘控制器。其接口控制卡上有一块ROM芯片,其中存有硬盘读写程序,直到基于80286处理器的PC/AT的推出,硬盘接口控制程序才被加入到了主板的BIOS中。
  PC/XT和PC/AT机器使用的硬盘被称为MFM硬盘或ST-506/412硬盘,MFM(Modified Frequency Modulation)是指一种编码方案,而ST-506/412则是希捷开发的一种硬盘接口,ST-506接口不需要任何特殊的电缆及接头,但是它支持的传输速度很低,因此到了1987年左右这种接口就基本上被淘汰了。
  迈拓于1983年开发了ESDI(Enhanced Small Drive Interface)接口。这种接口把编解码器放在了硬盘本身之中,它的理论传输速度是ST-506的2~4倍。但由于成本比较高,九十年代后就逐步被淘汰掉了。
  IDE(Integrated Drive Electronics)实际上是指把控制器与盘体集成在一起的硬盘驱动器,这样减少了硬盘接口的电缆数目与长度,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得到了增强,硬盘制造起来变得更容易,对用户而言,硬盘安装起来也更为方便。IDE接口也叫ATA(Advanced Technology Attachment)接口。
  ATA接口最初是在1986年由CDC、康柏和西部数据共同开发的,他们决定使用40芯的电缆,最早的IDE硬盘大小为5英寸,容量为40MB。ATA接口从80年代末期开始逐渐取代了其它老式接口。
  80年代末期IBM发明了MR(Magneto Resistive)磁阻磁头,这种磁头在读取数据时对信号变化相当敏感,使得盘片的存储密度能够比以往的20MB/in2提高数十上百倍。1991 年,IBM生产的3.5英寸硬盘0663-E12使用了MR磁头,容量首次达到了1GB,从此硬盘容量开始进入了GB数量级,直到今天,大多数硬盘仍然采用MR磁头。
  人们在谈论硬盘时经常讲到PIO模式和DMA模式,它们是什么呢?目前硬盘与主机进行数据交换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通过CPU执行I/O端口指令来进行数据的读写;另外,一种是不经过CPU的DMA方式。
  PIO模式即Programming Input/Output Model。这种模式使用PC I/O端口指令来传送所有的命令、状态和数据。由于驱动器中有多个缓冲区,对硬盘的读写一般采用I/O串操作指令,这种指令只需一次取指令就可以重复多次地完成I/O操作,因此,达到高的数据传输率是可能的。
  DMA即Direct Memory Access。它表示数据不经过CPU,而直接在硬盘和内存之间传送。在多任务操作系统内,如OS/2、Linux、Windows NT等,当磁盘传输数据时,CPU可腾出时间来做其它事情,而在DOS/Windows3.X环境里,CPU不得不等待数据传输完毕,所以在这种情况下,DMA方式的意义并不大。
  DMA方式有两种类型:第三方DMA(third-party DMA)和第一方DMA(first-party DMA)(或称总线主控DMA,Busmastering DMA)。第三方DMA通过系统主板上的DMA控制器的仲裁来获得总线和传输数据。而第一方DMA,则完全由接口卡上的逻辑电路来完成,当然这样就增加了总线主控接口的复杂性和成本。现在,所有较新的芯片组均支持总线主控DMA。
  (2)SCSI接口
  (Small Computer System Interface小型计算机系统接口)是一种与ATA完全不同的接口,它不是专门为硬盘设计的,而是一种总线型的系统接口,每个SCSI总线上可以连接包括SCSI控制卡在内的8个SCSI设备。SCSI的优势在于它支持多种设备,传输速率比ATA接口快得多但价格也很高,独立的总线使得它对CPU的占用率很低。最早的SCSI是于1979年由美国的Shugart公司(Seagate希捷公司的前身)制订的,90年代初,SCSI发展到了SCSI-2,1995 年推出了SCSI-3,其俗称Ultra SCSI, 1997年推出了Ultra 2 SCSI(Fast-40),其采用了LVD(Low Voltage Differential,低电平微分)传输模式,16位的Ultra2SCSI(LVD)接口的最高传输速率可达80MB/S,允许接口电缆的最长为 12米,大大增加了设备的灵活性。1998年,更高数据传输率的Ultra160/m SCSI(Wide下的Fast-80)规格正式公布,其最高数据传输率为160MB/s,昆腾推出的Atlas10K和Atlas四代等产品支持 Ultra3 SCSI的Ultra160/m传输模式。
  SCSI硬盘具备有非常优秀的传输性能。但由于大多数的主板并不内置SCSI接口,这就使得连接SCSI硬盘必须安装相应的SCSI卡,目前关于 SCSI卡有三个正式标准,SCSI-1,SCSI-2和SCSI-3,以及一些中间版本,要使SCSI硬盘获得最佳性能就必须保证SCSI卡与SCSI 硬盘版本一致(目前较新生产的SCSI硬盘和SCSI卡都是向前兼容的,不一定必须版本一致)。
  (3)IEEE1394:IEEE1394又称为Firewire(火线)或P1394,它是一种高速串行总线,现有的IEEE1394标准支持 100Mbps、200Mbps和400Mbps的传输速率,将来会达到800Mbps、1600Mbps、3200Mbps甚至更高,如此高的速率使得它可以作为硬盘、DVD、CD-ROM等大容量存储设备的接口。IEEE1394将来有望取代现有的SCSI总线和IDE接口,但是由于成本较高和技术上还不够成熟等原因,目前仍然只有少量使用IEEE1394接口的产品,硬盘就更少了。  


硬盘故障简析

  硬盘故障大体上可以分为硬故障和软故障。硬故障是指硬盘的机械或电子部分损坏,软故障则是指由于操作系统或应用软件的原因,使得硬盘上存储的数据出现错误。
  一旦发生硬故障,通常只能送还厂商检修。一般硬盘故障基本上是软故障,我们可以自己动手解决。(有一些硬故障我们也可以自己解决)
  
  开机时硬盘主轴电机不转
  
  (1)检查硬盘的电源边线是否插好。
  (2)检查接口数据线是否插反。
  (3)硬盘接口、主板上的ATA硬盘接口或数据线是否损坏。
  (4)Stiction现象,是指磁头与磁盘表面接触过紧,从而限制了主轴电机的转动。出现这种现象的硬盘,只能送修。
  
  在BIOS设置中检测不到硬盘
  
  (1)硬件接触不良。
  (2)硬盘接口损坏。
  (3)硬盘数据线损坏。
  (4)硬盘与其他设备之间存在冲突。
  (5)硬盘供电电压不稳。
  (6)硬盘控制电路故障。

  硬盘自举失败

  (1)硬盘接口接触不良。
  (2)硬盘BIOS设置参数丢失或不正确。
  (3)硬盘主引导记录中的信息被破坏。
  (4)硬盘上的操作系统损坏。

  硬盘盘面损伤

  出现下列某种现象时,应当考虑一下硬盘盘面是否已有物理损伤:
  (1)读写硬盘时,屏幕经常提示“Sector not found”(扇区未找到)或“General error in reading drive C”(读取C盘时的常规错误)等信息。
  (2)开机时系统不能通过硬盘引导,软盘启动后可以转到硬盘盘符,但无法进入,用SYS命令引导系统也不能成功。这种情况比较严重,因为很有可能是包含的主引导扇区的0磁道问题。
  (3)读取某个文件或运行某个软件经常出错,或者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损伤成功,其间硬盘不断读盘并发出刺耳的杂音。这种现象意味着硬盘上载有数据的某些扇区已坏。
  (4)正常使用计算机时经常莫明其妙地出现黑屏。

  故障排除
  
  版主推荐工具:
  (1)Diskman1.2(升级版Diskgen2.0)
  软件主要功能及特点:
1、仿WINDOWS纯中文图形界面,支持鼠标操作;
2、提供比fdisk更灵活的分区操作,支持分区参数编辑;
3、提供强大的分区表重建功能,迅速修复损坏了的分区表;
4、支持FAT/FAT32分区的快速格式化;
5、在不破坏数据的情况下直接调整FAT/FAT32分区的大小;
6、自动重建被破坏的硬盘主引导记录;
7、为防止误操作,对于简单的分区动作,在存盘之前仅更改内存缓冲区,不影响硬盘分区表;
8、能查看硬盘任意扇区,并可保存到文件。
9、可隐藏FAT/FAT32及NTFS分区。
10、可备份包括逻辑分区表及各分区引导记录在内的所有硬盘分区信息。
11、提供扫描硬盘坏区功能,报告损坏的柱面。
12、具备扇区拷贝功能。
13、可以彻底清除分区数据。
  (2)FBDISK1.0
  坏盘分区器现改名为FBDISK(Fixed Bad Disk)。它是一个将有坏磁道的硬盘分区的程序。它可将有坏磁道的硬盘自动重新分区,将坏磁道设为隐藏分区,好磁道设为可用分区;将坏磁道分隔开以防止坏磁道扩散。但如果坏磁道过于分散,就会产生许多分散的可用的分区;限于分区规则只能设4个主分区,程序会选其中最大的四个分区设为可用,其它设为隐藏。

现1.0版作了以下改进:
1、增加了对大于8G的硬盘的外理能力;可外理500G以下的硬盘。
2、所有分区都设为FAT32,用以支持大于2G的分区。
3、增加了剩余时间显示。

本程序包含二个文件fbdisk.exe 和readme.txt。

使用:
本程序只对物理1号硬盘进行处理。先制作一张启动盘(Win97、Win98、WinMe都可以),并拷入本程序;用启动盘启动电脑进入DOS状态。运行本程序,会先显示硬盘的参数,并问你是否扫描硬盘Start scan hard disk ?(Y/N)。按Y后开始进行扫描,并显示进度及剩余时间。这个剩余时间只是估计值,一开始可能会不准确及不稳定,但当进度过了10%时就会稳定下来,时间也比较准确了。当遇到有坏磁道时会显示坏磁道所在位置。硬盘扫描完成后程序会给出分区意见,并问你是否将其写入硬盘Write to disk ?(Y/N)。到这时为止,程序还没有向硬盘写入任何数据。这时只要按Y,就会将其写入硬盘,并显示Write disk OK!说明写入成功,分区完成。分区完成后用这张启动盘重新启动后就可格式化硬盘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杀毒软件|软件论坛| 卡饭论坛

Copyright © KaFan  KaF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沪ICP备2020031077号-2 ) GMT+8, 2025-1-23 03:11 , Processed in 0.101746 second(s), 14 queries .

卡饭网所发布的一切软件、样本、工具、文章等仅限用于学习和研究,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其他非法用途,否则产生的一切后果自负,本站信息来自网络,版权争议问题与本站无关,您必须在下载后的24小时之内从您的电脑中彻底删除上述信息,如有问题请通过邮件与我们联系。

快速回复 客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