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196|回复: 10
收起左侧

[分享] 拆光風扇 倒個8加侖植物油 : 把你的Athlon FX-55浸在8加侖的植物油中?

[复制链接]
huhsh
发表于 2010-5-14 11:16: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其实很旧的文章了,大概2006年3月吧,可是我第一次看见,忍不住转贴来yy一下



1.jpg
常識告訴我們,把你的高檔PC浸在植物油裡並不是個好主意。但,當然,許多工程學上的成就和科學方面的突破往往是由那些勇於探索非傳統領域的傢伙們所實現。身處THG慕尼黑實驗室的我們非常高興能夠證實這個論述。而隨著把植物油倒進密封後的PC機殼,我們不止見證了那搭載AMD Athlon FX-55和GF6U的系統並未短路的事實,更在排除掉風扇所製造的噪音污染後,以油品的絕緣性質打造出一台完全清涼且安靜的高檔PC。這樣的PC機殼-也許我們應該叫它油箱-還能為一心想要展示和炫耀PC零組件的你提供一種新穎又新奇的手法。


2.jpg
3.jpg

在注入油品的塑膠容器中進行初步嘗試。

技術上來說,我們這款吸引人的高檔PC在效能飆高時一點也不輸給最好的那些機種-當然,也沒有標準08/15機殼那種特大聲的噪音。更確切地說,大量液體保證了運轉上的絕對無聲-因為一個風扇也沒有。就算負載達到最高點,處理器、顯示卡和晶片組這3個系統要角仍舊保持著十足的冷靜。
huhsh
 楼主| 发表于 2010-5-14 11:20:06 | 显示全部楼层
準備衝刺

我們用來進行這場慕尼黑電腦長跑的購物清單不怎麼長:主要是一顆1079美元的AMD Athlon 64 FX-55處理器和一張要價359美元的GeForce 6800 Ultra PCIe顯示卡。另外還有不到220美元,搭載了NForce-4-SLI晶片組的Gigabyte K8NXP-SLI主機板、120美元的DDR400記憶體(1GB),及一顆價格合理(155美元),擁有320GB容量的Maxtor IDE硬碟。當然我們也買了一些像是鍵盤、滑鼠,或16倍速DVD燒錄器的小東西,總共只花了2000美元不到。這時候找個比較基準也許會有幫助:擁有一些無用配件的一般Aldi PC大約要價1200美元。

以蒸餾水進行嘗試


打造液態冷卻PC的點子一點也不新,早在調校和超頻話題走紅前,我們就曾構想過幾個「引人注目」的冷卻概念。但在後來,水冷系統的誕生則初步蓋過了這些構想。直至聖誕節前不久,我們才重拾了這個主題,並以蒸餾(去離子)水進行了初步嘗試,本身透明的特質讓水在完全注滿機殼的情況下,以工具的角色獲得各項元件仍舊高度可識的優點。而它所提供的良好導熱性則正是動用到Athlon FX-55或GeForce 6800 Ultra這類高效能晶片時最不可或缺的特質。



4.jpg

5分鐘後,注滿去離子水的系統發生了短路。

我們把硬體置入一個倒有5加侖去離子水的容器中,而讓我們驚訝的是,在系統當掉前,它足足跑了5分鐘之久。把系統弄乾後,我們又以同樣的組裝重複進行了幾次,這些昂貴的元件絲毫未損。但這個解決方案也因此被判無法實行。





油浴的先決條件
5.jpg
這款油箱系統的初步測試表現良好。

我們把這套Athlon FX-55系統放在一個塑膠盒中運行。此外,你也可以從照片中看到一款Zalman散熱器,不過它並不會像這樣出現在最後的系統中。在使用蒸餾水敗下陣後,我們立刻改用植物油。

在搭配去離子水進行的初步運轉失敗後,我們很快便改用了植物油。跟水比起來,這種液體的關鍵優勢在於它那遠為稀少的游動離子(危險的漏電現象)。而在以水所進行的數次嘗試中,我們早已確知局部的短路並不會導致這些元件遭受到任何永久性的損壞。也因此在進行最後分析時,排除了在短短數分鐘內便會失去價值2000美元的硬體的風險。

6.jpg
享受著油浴的這款平台在各個重點部位上的溫度讀數。

要實現穩定運轉最令人信服的前提之一便是使用散熱器-處理器、顯示卡和晶片組都需要。只卸下了風扇讓我們用在AMD Athlon FX-55的散熱器進入被動狀態。圖中所示的Zalman散熱器並不會在我們待會最後登場的壓克力機殼中出現。至於我們的GeForce 6800 Ultra顯示卡,也只留下了金屬散熱器。Gigabyte K8NXP-SLI上的晶片組散熱風扇則因效能不彰而遭到拆卸;畢竟,該款風扇的扇葉並非針對液體中高摩擦係數所導致的低轉速所設計的。

各個重點部位的溫度讀數證明了油液足以在這些晶片持續運轉的情況下,發揮被動式的冷卻效果。

7.jpg
以金屬感測器為工具進行Zalman散熱器上的溫度讀數檢測。
huhsh
 楼主| 发表于 2010-5-14 11:25:33 | 显示全部楼层
密封壓克力機殼

8.jpg
找到一款透明機殼來炫耀我們這款DIY油箱PC的大作讓我們如獲至寶。

這項計畫背後的基本構想,是要設計出一套能夠藉由將零組件作完全浸在注入夜體的機殼中,以達到冷卻效果的系統。實驗室的工程師們立刻定出了兩項要件:系統應該無聲運轉,而且只應使用審慎選出的硬體。而為了找出一款能夠吸引人的容器或機殼,我們也下了些功夫。由於纜線和連接線可能無法由內往外拉出,使用水族箱的點子在一開始便遭到了剔除。再加上整個系統還得看起來夠美觀。我們因此在最後選擇了一款壓克力製的透明PC機殼,不過,這也意味了大量的勞力支出。個別邊緣間的所有接面都得黏合到密不透風。為個別板材上的鑿孔和開口進行密封更需要額外的功夫,按部就班,上完強力接著劑,然後再上矽酮。後者在等待乾燥上尤其花時間,因此我們建議你使用吹風機。


9.jpg
機殼上所有的螺絲接合處都得在鬆開後,以強力接著劑濡濕。

10.jpg
為了封住開口,我們依樣切割出不同的壓克力板。如果你認為重重油味是個問題,那麼你還應該立刻計劃加個上蓋。不過,這麼一來,油品和週遭環境間的熱交換也會隨之變化。

11.jpg
機殼的任何一個接面都得密不透風。
12.jpg
每一個角落和邊緣都以矽酮達到不會漏油。
13.jpg
裝上VGA/DVI轉接頭可以讓顯示卡接頭不用浸在油中。
14.jpg
接著我們加上了足量的矽酮-在最終解決方案中,我們更追加了一塊壓克力。
15.jpg
polluxkyo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0-5-14 11:28:24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晕啊,电脑还可以用不啊
huhsh
 楼主| 发表于 2010-5-14 11:31:07 | 显示全部楼层
密封CPU區的重要步驟


16.jpg

為了避免油品滲入,你得將CPU座緊密封住-不然就會有問題。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我們把一個固定模組黏在散熱器和主機板間,並加抹矽酮以使其密不滲油。雖然如此,在你打算更換CPU的時候,這玩意兒仍能輕鬆拆卸。

最初的幾次嘗試讓我們發現到注入植物油時會引發次數零星的當機。兇手也很快被抓到:處理器座連同CPU和散熱器都得做到百油不侵。要做到這樣,多花點時間和力氣自是必要,畢竟以機殼來說,我們也是從一開始就得靠著強力接著劑和矽酮才能完成組裝。密封完成後,系統再也沒有任何運轉上的問題。


17.jpg
對於這個現象,我們的解釋如下:油品負責在主機板上的CPU座區域提高個別走線間的電容電阻。簡單來說,就是擔任絕緣的角色。但主機板上極高的頻率卻會造成電容電阻的下降,並進而影響到(或削弱)數位訊號,而這個現象又以CPU座最為敏感。畢竟在那樣緊湊的空間中仍舊安置了939根針腳。



18.jpg
我們試著將插有PCIe顯示卡的主機板置入,並裝上散熱風扇進行初步檢測。待會我們得把主機板再次移出,並密封處理器。

19.jpg
在這張照片中,你還看得到這款後來會在系統運轉期間停止轉動的插卡式散熱風扇。但最後我們卻沒用到它。

20.jpg
從機殼底部來看可說是膠海一片-這裡你可以看到前述的插卡式通風扇。再沒多久它就會掛了。

21.jpg
機殼底部的橡膠軟塞能在需要的時候協助排油。
huhsh
 楼主| 发表于 2010-5-14 11:37:12 | 显示全部楼层
在運轉期間注入油品


22.jpg
我們的PC系統正以被動式冷卻的狀態運轉著-現在我們得立刻把油品傾倒進去。

23.jpg

原則上只要機殼組裝得夠緊密,就可以開始把油品注入。在只進行被動式冷卻的情況下啟動系統令我們感到緊張。因此,我們打算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在機殼中注入油品;不然我們就得面對處理器或圖形晶片過熱的風險。相對來說,先倒油再啟動系統的做法較為保險。

24.jpg
大功告成:8加侖的植物油全數倒進機殼之中-系統開始進入持續無聲的運轉。

25.jpg
緊密封住各個部位所看起來的樣子。

26.jpg
由側面一窺機殼中的樣貌。







結論:打造Athlon FX55油箱PC所帶來的DIY樂趣

在整個測試過程中,我們的透明機殼PC-油倒得滿滿的-毫無疑問地成了眾人注目的新鮮貨。運轉起來安靜無聲-油溫上升的速度十分緩慢,最後甚至還不到華氏104度。就算系統負載飆到最高點,溫度也不是問題。


27.jpg
拆卸主機板前,你得排掉所有的油。

我們原本打算在這台油箱PC中使用Athlon FX-60,不過當時AMD尚未正式將它推出。因此我們選用了AMD Athlon FX-55(2.6GHz,1MB快取)、Socket-939主機板,及GeForce 6800 Ultra的組合。所以這套系統仍舊要比搭載了Intel Pentium D 840的同級PC跑得還快。我們以不到2000美元的成本DIY出這款擁有高效能硬體規格的系統。由注滿機殼的8加侖植物油所實現的被動式冷卻功不可沒。要獲得這樣的成果,你得遵照影片和附帶的圖文中的那些步驟。我們的油箱PC原型機不過是個開始。舉例來說,你還可以加裝轉速較慢的散熱風扇來進行油品中熱對流的最佳化。



28.jpg

反面意見?

有經驗的使用者應該很清楚此事:在機殼中注入大量液體同樣冒險。可能產生的損害不少,漏油就是其中一例,如果這時候用的是水,損害會少很多。即便是最小的雜質都會導致離子化,並進而引發漏電。更換零組件時,可能也得排光所有的油,並進行硬體的徹底清潔。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要在機殼底部安排一個橡膠軟塞以利排油的原因。

各種油品(尤其是那種富含脂肪酸的油品)對塑膠的侵害也不容小覷。為了方便,我們選用了植物油,不過我們更推薦機油。


29.jpg

如果你想逃離日復一日的例行公事,也瞧夠了每天一成不變的現代俗物,這款確實獨到的DIY計畫應該能為你的生活帶來幾分新意。
mich
发表于 2010-5-14 18:16:09 | 显示全部楼层
貌似更换硬件比较麻烦
jpzy
发表于 2010-5-14 18:37:09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这个不是为了实用,是为了DIY的乐趣。

现在的机箱很大的一个问题就是灰尘,要是真有个密闭的方案就好了~~
xp2004
发表于 2010-5-14 20:54: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万一起火,就成燃烧弹了
老人家
发表于 2010-5-14 22:05:15 | 显示全部楼层
要是要换个零件 不是满手都是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杀毒软件|软件论坛| 卡饭论坛

Copyright © KaFan  KaF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沪ICP备2020031077号-2 ) GMT+8, 2025-2-3 17:00 , Processed in 0.152649 second(s), 19 queries .

卡饭网所发布的一切软件、样本、工具、文章等仅限用于学习和研究,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其他非法用途,否则产生的一切后果自负,本站信息来自网络,版权争议问题与本站无关,您必须在下载后的24小时之内从您的电脑中彻底删除上述信息,如有问题请通过邮件与我们联系。

快速回复 客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