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nkspark
收起左侧

[技术原创] 再论“计算机病毒的不可判定性”

  [复制链接]
nkspark
 楼主| 发表于 2011-4-5 23:51: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nkspark 于 2011-4-6 00:09 编辑

回到Fred Cohen的“病毒的不可判定性”,完整地表述包含了攻防双方:
* 根据病毒的反馈来判定病毒,是不可判定的;
* 根据病毒的行为来判定病毒,是不可判定的;
* 病毒的变种是什么样的,是不可判定的;
* 根据杀软的反馈来判定杀软,是不可判定的;
* 根据杀软的行为来判定杀软,是不可判定的;
* 杀软的变种是什么样的,是不可判定的;

仔细考虑这些结论,可以看到,真正被判了死刑的,其实是某些仅仅依赖于病毒行为进行判断的“启发”和“主防”;
媚_妩
发表于 2011-4-6 00:06:28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喜欢你写的帖子。
nkspark
 楼主| 发表于 2011-4-6 00:17:50 | 显示全部楼层
媚_妩 发表于 2011-4-6 00:06
很喜欢你写的帖子。


收到, 这么晚了, 很贴心. 非常感谢.
dddm
发表于 2011-4-6 10:50:48 | 显示全部楼层
突发奇想,豆豆烧香和有关系吗?
nkspark
 楼主| 发表于 2011-4-6 17:42: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nkspark 于 2011-4-6 17:45 编辑

Fred Cohen对于“计算机病毒的不可判定性”的结论在他随后的研究工作中一直没有改变过。当然他原文中的表述也基本上是无懈可击的。大家慢慢都接受了Fred Cohen的结论,更深入的研究是对这个结论进行扩展和理论完善。质疑的声音几乎看不到,总之本首席刚刚又花了一分钟时间去确认,没找到反对这个结论的文章。毕竟图灵机描述起来是很复杂的,NP完全问题是迈不过去的,估计很多人想质疑也没有哪个勇气。


但是,且慢,大家在引用Fred Cohen关于“计算机病毒的不可判定性”的结论的时候:
1、是不是都忽略了这个结论的前提: “根据病毒的反馈(appearance)来判定病毒”?
2、是不是都默认了“杀软D(X)可被嵌入病毒”这个条件一定成立?


nkspark
 楼主| 发表于 2011-4-6 17:49:12 | 显示全部楼层

让我们来考察一下,反病毒业界是否是“根据病毒的反馈(appearance)来判定病毒”的呢?如果是这样的话,Fred Cohen的结论自然成立无虞,但真实情况是这样吗?
nkspark
 楼主| 发表于 2011-4-6 18:04:39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些只要看到本首席的帖子就来喷的同学,欢迎来喷本首席的这篇帖子,看看有下嘴的地方没有?
seehere
发表于 2011-4-6 18:11:11 | 显示全部楼层
反馈(appearance)是什么意思?
行为表现?
nkspark
 楼主| 发表于 2011-4-7 12:44:37 | 显示全部楼层
seehere 发表于 2011-4-6 18:11
反馈(appearance)是什么意思?
行为表现?


appearance 我这里翻译成反馈,也不是完全准确,大家对反馈的理解不一样。

因为"行为"单独用behavior重新表述过,“表现”贴切但不十分具体。

Fred Cohen用的appearance大意是对病毒执行结果的观察。

Fred Cohen认为,当我们去观察一个病毒的执行结果时,因为病毒有可能采用“观察者判断病毒”相同的逻辑,从而使得病毒的执行结果存在不确定性。
nkspark
 楼主| 发表于 2011-4-7 12:52:35 | 显示全部楼层

即使我们退一万步讲,Fred Cohen证明的也只是利用程序(杀软)来自动识别病毒时(在某些条件下)存在不可判定的问题,他没有说过“人识别病毒时存在不可判定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杀毒软件|软件论坛| 卡饭论坛

Copyright © KaFan  KaF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沪ICP备2020031077号-2 ) GMT+8, 2025-2-6 15:05 , Processed in 0.101440 second(s), 14 queries .

卡饭网所发布的一切软件、样本、工具、文章等仅限用于学习和研究,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其他非法用途,否则产生的一切后果自负,本站信息来自网络,版权争议问题与本站无关,您必须在下载后的24小时之内从您的电脑中彻底删除上述信息,如有问题请通过邮件与我们联系。

快速回复 客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